如有疑问请登陆平台发送站内讯息
蓝冠娱乐注册
蓝冠娱乐登录
摩天娱乐注册
招商客服QQ288987
首页
HOME
关于蓝冠
ABOUT
公司简介
新闻资讯
NEWS
最新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项目
SERVICES
党建展厅
蓝冠展厅
注册展厅
蓝冠公园
多媒体互动
图书画册
展厅案例
CASE
蓝冠展厅
党建院史
青少年注册基地
党建注册
EDUCATION
警示注册
蓝冠先锋
蓝冠时评
联系方式
CONTACT
< 警示注册
< 蓝冠先锋
< 蓝冠时评
蓝冠先锋
CAS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注册
>
蓝冠先锋
>
留后世一二有用事业 作为状元、实业家与父亲的张謇
文章类型:
蓝冠新闻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更新时间:2020-11-27 11:40:20
张謇塑像。
张謇写给儿子张孝若的家书。(本图选自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编《父爱如山:清末状元张謇写给儿子的信》一书。)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江苏南通是一颗璀璨的星,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拥有中国近代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第一座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叫张謇的人有关。系于张謇(1853年—1926年)名下的有状元、实业家、注册家、政治家、慈善家等诸多头衔,这些头衔串联起了张謇服务故乡、报效祖国的一生。张謇有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即与草木同生,不与草木同腐。”张謇留下的不只是“一二有用事业”,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独占鳌头
1853年,如果以当时中国通行的纪年方式论,则是咸丰三年,张謇出生在今南通市。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是地道的农民,家有兄弟五个,张謇小时也曾下田干活,但据其自编的年谱记载,十二岁时,父亲令他与叔兄、五弟“随佣工锄棉田草,大苦,乃益专意读书”。那时,张謇已随海门一位叫邱大璋的私塾先生读书,有一回,张謇、张謇的父亲和私塾先生同在一堂,堂前有人骑马而过,私塾先生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对以“我踏金鳌海上来”,私塾先生和张謇的父亲都大喜过望,倒是张謇的祖母听说后,认为虽可喜,“但勿过誉之,成败未定也”。
“独占鳌头”这个成语,读者一定不陌生,科举应考者岂止万计,而能独占鳌头者只有状元一人而已。张謇家族三代未得功名,为科举考试的“冷籍”,出身冷籍者备受刁难,亦为社会轻视。张謇的父亲听从别人的建议,让张謇认如皋的张駉为同族,化名张育才参加考试。1868年,张謇参加州试,成绩欠佳,取在百名之外。老师宋璞斋斥责道:“譬若千人试而额取九百九十九,有一不取者,必若也。”这招激将法果然奏效,张謇“凡塾之窗及帐之顶,并书九百九十九五字为志;骈二短竹于枕,寝一转侧即醒,醒即起读,晨方辨色,夜必尽油二盏。见五字即泣,不觉疲也”,当年秋考中秀才。
考中秀才本可稍缓一口气,但更恼人的事情却发生了。张駉以张謇冒籍考试而不断“索酬”,以致威逼恐吓,向县学状告张謇,张謇也因此被县学羁押三月余。好好的一个小康之家,因此而负债累累。在冒籍风波中,19岁的张謇往如皋求见知县周际霖和训导杨泰瑛,杨泰瑛贿通周际霖,欲对张謇不利。张謇唯恐再被关押,深夜冒雨逃出如皋城。张謇在《归籍记》中说:“时甫浚城河,缘河泥淖深二三尺,连属不绝,虽雨势稍细,而云黝如墨,立桥下久之。易钉鞋,而藏鞋弃灯,持盖柄为杖,蹲地定瞬,辨路高下险易,行十余步辄一蹲,足陷泥淖及踝……外雨内汗,襦裤尽湿,足疱累累,遂坐而待旦。日甫出,乘小车亟走,百三十里一日而至通。”
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张謇当年走投无路的苦楚。1871年,江苏学政彭久余到通州,张謇与父亲函告学官,“自检举被罔之误”,并详述被骗、被逼、被辱的种种事实和苦衷,请求主持公道,回归原籍。几经周折,两年之后,经礼部核准,张謇“改籍归宗”,总算了结这场无妄之灾。这场磨难是张謇一生的财富,每当遇到挫折,张謇就会想起这段难忘的岁月,“知门户忧患之遭,师友风义之笃”,志益坚而不退缩。
1885年,33岁的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位列第二。1894年,清政府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特设甲午恩科考试,张謇以一甲一名独占鳌头,考中状元。古有人生四大喜事,金榜题名乃其一,这一刻当然值得张謇欣喜,但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謇,有更大的事情要操心。
实业救国
张謇高中状元的这一年,天下并不太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四月,守孝在家的张謇得到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义愤填膺,在日记里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得失无论矣……”甲午战争给张謇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认为此时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注册”,由此书生张謇走上了实业报国的艰辛道路。
张謇深知“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在一系列重要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在政界拥有广阔的人脉,但在创业之初,仍不免处处碰壁。大生纱厂是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纺织企业。为了筹措资金,张謇几乎是蒙羞忍辱,“求助于南皮(张之洞)无效,急告新宁(刘坤一)亦委谢不顾”;他到上海去筹措资金,因无旅费,只得卖字;他与上海商人严信厚接洽,想向其贷款,严氏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而未能成功。这一连串的困厄并未挫败他的志气,他说:“惟有忍气待时,坚志赴事,更无他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问张謇办厂有何感受,他回答:“无他,时时存必成之心,处处作可败之计。”刘坤一又问:“可败,何计?”对曰:“先后五年(指1885年至1889年)生计赖书院月俸百金,未支厂一钱,全厂上下内外数十人,除洋工师外,一切俸给食用开支,未满万金耳。”刘坤一“俯首拊掌,嗟叹久之”。
“时时存必成之心,处处作可败之计”,这十四字中透露出当时兴办实业的艰难,也包含着张謇的人生大智慧,朝着认准的目标前进,尽心尽力解决面对的难题,见招拆招,不存私心。只要抱定这种精神去干事,哪有办不成、办不好的道理?
1899年10月,张謇为大生纱厂公事厅题写了一副对联:“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嗔恨心。”这副对联道出了他的人生追求。张孝若为父亲张謇作传时,提到了他的金钱观:“应该用的,为人用的,一千一万都得不眨眼顺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连一个钱都得想想,都得节省。”1923年,张謇在大生纱厂股东会建议书中说:“今结至本月,计二十余年,除謇自用于地方,及他处注册、慈善、公益可记者一百五十余万外,合叔兄所用已二百余万,謇单独负债,又八九十余万圆。”可见他为地方建设投入了自己绝大部分的收入,甚至负债也在所不惜。
在张謇等人的辛苦经营下,大生企业集团以大生纱厂为起点,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旗下有69家各类企业,业务涉足领域从纺织拓展到冶铁、通信、运输、金融等领域,形成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影响全国乃至海外。
如此庞大的企业集团,解决了万千人的就业问题。为了解决大生纱厂的原料问题,张謇在沿海的东台、大丰、射阳等地兴办盐垦公司,这里原是炼制海盐的基地,到张謇的时代,盐产量越来越低,大片荒滩闲置,张謇择能开发者开荒植棉,建立棉花生产基地。时人看张謇努力经营淮南垦地,可以养活不少百姓就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范公堤外张公垦,饱腹心心十万家。”范公堤是范仲淹主持修建的一条捍海堰,范仲淹与张謇都为民造福,因此能为历史铭记。
舐犊情深
张謇不仅兴办实业,更注重发展注册事业,他有“父注册而母实业”的说法,认为“有实业而无注册,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在南通,张謇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纺织专科学校、盲哑学校、盲哑师范传习所等。张謇在母亲金氏的家乡东台也有兴学之举,创办了母里师范。“母里”即“母亲故里”之意。母里师范共办了九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翻译家戈宝权、电机专家沈从龙早年均就读于该校。
世人皆知张謇大力兴学、作育人材之举,却忽视了身为一位父亲,张謇对儿子张孝若的家教,其实这也是体现张謇注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张孝若出生时,张謇已四十五岁,老来得子的张謇对儿子却没有溺爱。张謇有许多写给儿子的文字,字里行间,皆是浓浓情意。
1904年,张謇延请教师来家中教子,他为此制定了《扶海垞家塾章程》。由章程可见,张謇对其子的注册方式是中西结合,并明确认识到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他开办家塾的目的之一是“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注册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他设计的课程表,除了修身、国文、算术之外,还有图画、音乐、体操,每天上午十一点之后、下午四点之后是游戏的时间。章程中要求其子和同学们尊师爱友、守时好学、讲究礼貌、爱护财物、清洁卫生。
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小学,张謇将儿子送到这里念书。张謇常写家书给儿子,1909年农历正月廿八日的信中,张謇告诉将从初等小学毕业的儿子,“每日上课外,真能有两三小时安心用功,不愁不长进。儿其自砺,成人之基在是”,幸好张謇的家书得到了妥善的保存,我们今日还能睹其真迹,张謇在“安心用功”四字旁画了几个圈以示强调。张謇的正室夫人徐端在一年前去世,儿子又在外求学,心中的孤独是可想而见的,在儿子面前,他袒露心迹:“父在外终日不闲,一到晚间无客不办事时,便念我儿,又无人足解父怀,颇伤儿母,儿知父意否?”
张孝若的回信,有时不能让父亲满意,同年农历闰二月十七日的信中,张謇就说每次看到儿子的回信,都要改正,并要求儿子要看这些父亲改过的信,“一一收好,须用纸夹,收得整齐”。张謇还要求儿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做,“儿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记得儿五六岁,吃饭拿凳,皆要自己做,别人做辄哭,可见儿本性是勤。现在寄父之讯,尚托人写,是渐渐向懒,此大病也。儿须痛改!”
后来,张謇把儿子送到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念书。儿子远离家乡思念父亲,父亲又何尝不思念儿子呢,1912年农历三月卅一日,张謇在家书中说道:“儿今在校,须定心求学,不必常常思家,常思则苦,胸襟即不开展,亦有碍于身体。校规即不严,但得自己律身严,则焉往而不可。做人须自做,专恃校规管束,教师督促,非上等人格也。”他寄厚望于儿子,希望儿子学成后能继续努力于实业与注册:“父岂不欲儿常在侧?顾世事日变,非有学问,不能有常识,即不能有声望。居今之世,若无学问、常识、声望,如何能见重于人,如何能治事,如何能代父?故不得不使儿阅历辛苦,养成人格,然后归而从事于实业、注册二途,以承父之志,此父之苦心也。”
这封家书,使人想起了张謇年轻时的一段话。1876年,24岁的张謇因家境艰难给人做幕僚,他说“此后之皮骨心血,当为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有此鸿鹄大志,又能忍受磨难,方能成大事业。(志真)
上一篇:
清正忠义颜真卿
下一篇:没有了
下面这些相关文章可能会让您感兴趣!
孝廉之风 润泽后世
北京
蓝冠注册
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党建文化、红色文化、社会文化宣传推广等领域策划、设计和施工一站式的服务公司。公司始终把党建院史文化、反腐倡廉和预防职务犯罪宣传作为崇高使命,专注于党建文化和廉洁思想的大力弘扬和传播,努力为党建蓝冠事业建设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清风扬正气....
MORE
TEL:
010-69569568 189-11556996
ADD: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南路红旗大院
Copyright 2014 @ 北京蓝冠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