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疑问请登陆平台发送站内讯息
蓝冠娱乐注册
蓝冠娱乐登录
摩天娱乐注册
招商客服QQ288987
首页
HOME
关于蓝冠
ABOUT
公司简介
新闻资讯
NEWS
最新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项目
SERVICES
党建展厅
蓝冠展厅
注册展厅
蓝冠公园
多媒体互动
图书画册
展厅案例
CASE
蓝冠展厅
党建院史
青少年注册基地
党建注册
EDUCATION
警示注册
蓝冠先锋
蓝冠时评
联系方式
CONTACT
< 警示注册
< 蓝冠先锋
< 蓝冠时评
蓝冠先锋
CAS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注册
>
蓝冠先锋
>
秀杰之气终不可掩
文章类型:
蓝冠新闻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更新时间:2020-12-18 09:25:50
苏辙像
说起苏辙(1039年—1112年),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苏轼之弟,确实,比起“天才”兄长苏轼那如太阳般耀眼的灵感文才与人格魅力,苏辙恰似一轮散发清辉的明月,沉静简洁,恬淡寡欲,虽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
为文养浩然之气
苏辙才华横溢,19岁即进士及第,名动京师,一生勤耕不辍,著作颇丰,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辙大力写作古文,提出了“养气说”,集中体现在其著名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他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有力体现,如不先养气丰富内在,单凭学习是写不好文章的,而气却可以通过修养获得。他这里所说的“气”是一种精神状态,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他还认为一个人的气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其所写的文章中,也许作者本人不自知,但别人是可以观察到的。
那么应如何“养气”呢?苏辙强调社会阅历的重要性,认为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苏辙为了“激发其志气”,曾广泛结交名者贤士,游历山川形胜,“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他这种创作和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的观点,比韩愈的“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又前进了一步。
“然而冲和淡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譬之片帆截海,澄波不扬……”明代文学家茅坤认为苏辙其文具有谦逊和气、淡然宁静而又刚劲放达的特色,称其文章如“片帆截海,澄波不扬”。其实,苏辙内心起伏着感情的滔天巨浪,但表现出来的却是波澜不惊的沉静和淡定,厚积薄发中蕴藏着宏大深沉的气象与胸襟。
苏辙在评论别人作品时,也以“气”为标准。对兄长苏轼更是直赞“子瞻诸文皆有奇气”。由于他注重“养气”,所以其文章多以疏宕袅娜、气雄充沛见长,往往“数百言中有千万言不尽之势”,在浩瀚宋文中独树一帜。
为官养刚正之气
苏辙大器晚成,曾任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他不仅有在朝中做官的经历,也曾到地方任职,无论就任于何地何职,从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不能改变其操守,涵养形成了他“至大至刚”的精神境界,令人称道。
宋神宗继位后,素来欣赏王安石才干的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为推行变法,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管新法的制定与颁布,苏辙也在这个机构任事。王安石大胆推出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措施,苏辙对其推出的青苗法尤为不满,他认为此法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并将反对此法的理由告诉了王安石。当时,有的人见王安石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趋炎附势,不敢违逆其意,但苏辙绝不是这样的人。由于与王安石在变法措施上的意见多有不合,苏辙向朝廷上书《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并呈上《条例司乞外任奏状》,请求外放。
这一年八月,苏辙终于被贬出京城,任河南府留守推官,此后的十多年中,苏辙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担任学官、监盐酒税等品级很低的官职,又遭乌台诗案的牵连,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直至苏辙47岁时,才出任歙州绩溪县令,担任了一县长官,苏辙在绩溪仅半年时间,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地方传颂着“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社民甚乐之”。
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四月,宋哲宗的第一个年号),苏辙得到了重用。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苏辙回到京城,就任右司谏,此后苏辙一路升任至尚书右丞。成为宰相后,苏辙勤于政事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他“吏事精详”的治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南宋人何万在《苏文定公谥议》中评价,元祐年间,“朝廷尊,公路辟,忠贤相望,贵幸敛迹,边陲绥靖,百姓休息,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可见苏辙在元祐之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亦有苏学专家评:“元祐之政实为苏辙之政。”
此后,苏辙又连遭贬谪。绍圣元年(1094年),苏辙被贬到汝州,虽任职不到百天,但他勤政爱民,特别在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做了许多事,在其离任时送别的百姓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
每到一地,苏辙皆一心为民、廉洁奉公。他受孟子影响很深,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思想,关心民生,致力于启发民智,破除迷信,治水治穷,大力发展经济,可谓政绩显著。
苏辙一生所上奏章150多篇,任谏官10个月就达74篇。在一次次贬官之后,他始终怀揣忧国忧民之心,直言不讳地提出一系列政见和切中时弊的建议,这是其本性使然,堪为宋朝勤政为民、刚正方直的官员典范。
为人养淡泊之气
苏辙一生宦海浮沉,历经坎坷,但他时刻保持恬淡虚静、忠直简朴的品格,处逆境而浑然如常。
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在凤翔任签判的苏轼到附近玉女洞游玩,听闻洞中一眼清泉喝后能延年益寿,便取来饮之,果然甘美异常。苏轼想长享此美,便定期派卫卒前去取用。为防止侍卫作弊,他还特意做了“调水符”。怎料侍卫抵挡不住诱惑,常将水喝光再找河水代替。苏轼发觉受骗又无人可说,只好给弟弟苏辙写信,慨叹人心不古。苏辙回以《和子瞻调水符》批评他:“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渴饮吾井水,饥食甑中饭。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置符未免欺,反复虑多变。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弟弟苏辙提醒哥哥苏轼欲望过多,反受其累,只有克制欲望、洁身自好,才是真正的“无忧符”。苏轼顿时羞愧得满面通红,从此不再取水。
苏辙如此淡定守直,除了个人秉性之外,最主要是他对“多欲”的危害有着特别清醒的认识。满目的山光最易满足,澄澈的湖水令人向往。时间被镌刻在简单中,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却真正驻足在他的生活里。苏辙认为,一个人“于此有所不足,则于彼有所长;于此有所蔽,则于彼有所见,其势然矣。”因此,他在荣升之时,并不“春风得意马蹄疾”;失意落魄之时,也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这都充分证明,功夫在诗外,写好人生这篇大文章,须具备强大的人格力量与深厚的修养历练。
苏辙于宋徽宗即位后以太中大夫致仕。在此之前,他已在颍川定居,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过着田园隐逸生活。逝世后,与哥哥苏轼同葬一地,到南宋时,朝廷特敕追谥“文定公”。
“养气”本质上是个人禀赋、经验阅历的潜移默化,虽然过程似滴水穿石般漫长,然有“智慧之光”烛照其中,亦有“生命之火”燃于其间。苏辙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他将孟子的浩然之气具体化为对富贵、贫贱、患难、生死、得失的正确态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辙”者,甘于负重,成人之美,低调务实,正合厚德载物之意。观苏辙一生,劳苦不避,功成不居,淡看风云,自然祸亦不及,没有辜负其父之雅望,亦不负“辙”之美名与深意。《宋史·苏辙传》曰:“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评价可谓精到。
珠玑之光,照见未来。不慕荣利、精诚守拙,步步为实、不蹈虚空的品德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苏辙在史书与文坛留下的背影,值得后人不时凝望与沉思。(陈白云 周志伟)
上一篇:
留后世一二有用事业 作为状元、实业家与父亲的张謇
下一篇:没有了
下面这些相关文章可能会让您感兴趣!
许晓轩: 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北京
蓝冠注册
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党建文化、红色文化、社会文化宣传推广等领域策划、设计和施工一站式的服务公司。公司始终把党建院史文化、反腐倡廉和预防职务犯罪宣传作为崇高使命,专注于党建文化和廉洁思想的大力弘扬和传播,努力为党建蓝冠事业建设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清风扬正气....
MORE
TEL:
010-69569568 189-11556996
ADD: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南路红旗大院
Copyright 2014 @ 北京蓝冠注册